百度
  • 百度
  • Google

热门话题

首页 > 热门话题

田戈:“人民的名义”为何受到人民点赞?

作者:田戈

来源:本站编辑部

来源日期:2017年04月17日

本站发布:2017年04月17日

点击率:2535次


        

    

    清明节以来,湖南卫视首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像国内长假里的4A景区一样,观者如云,好评如潮,火爆得不得了。据统计,该剧第一集播出后,全国网收视率2.41、份额7.37%,均列同时段第一;新浪微博话题7000万阅读量,相关搜索网页超过500万个。播出数周后,豆瓣网评分依然高达9分以上。以至让独家买断一、二、三轮播出权的湖南台赚足了里子面子和票子,因眼拙和紧手擦肩而过的国内电视一哥央视被网友吐槽拍砖不止。


   一部反腐大戏为何受到全民热捧?

           

     河南日报归欣的文章指出,是因为其回应了人民群众烦怨和期待。论题材,它与现在影视剧的“流行元素”似乎格格不入:既不是穿越,也不是玄幻;既没有雷人剧情,又不是热门“IP”,乃是“正剧中的正剧”。拼演员,在如今“粉丝经济”横行的影视圈,这部剧好像既没有“流量担当”,又没有“收视保障”,唯一跟“小鲜肉”沾点儿边的陆毅,也四十好几了;请了七八十位“老戏骨”,片酬加起来抵不过一位当红“小鲜肉”。可仔细一琢磨,它火得一塌糊涂,又在情理之中。 其一,反映了党中央铁腕反腐的信心和决心。《人民的名义》剧情超出了以往人们对于反腐剧的认知,这种“石破天惊”的突破寓意深刻。党的十八反映了党中央铁腕反腐的信心和决心。十八大以来,全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力度空前,4年多以来,“不敢腐”的震慑作用日益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初显。这正是该剧能拍成“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的底气所在。 其二,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使人民群众对反腐的热情和信心大大增强。这从前段时间由中纪委宣传部主导推出的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和《打铁还需自身硬》受到舆论热议,即可见一斑。在这样的形势下,《人民的名义》受到热捧合乎情理。 其三,则是作品本身质量“够硬”。有不少网友评论《人民的名义》是“编剧剧本精良、演员演技炸裂”,看了就停不下来。从编剧潜心六年,八易其稿,到最高检专家全程参与,把握法律尺度;从陆毅为演好“男一号”深入检察机关体验生活,到侯勇为追求一个镜头效果连吃六碗面条;从节奏明快毫不拖泥带水的剧情,到办案人员秀出花式点钞的神技……所有的细节都能显示,这是一部“不看颜值看演技”的“诚意之作”,也自然会收到“观者如潮”的效果。 因为文艺作品只有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才有生命力。正是切中了时代脉搏,回应了人民呼声,《人民的名义》才得以掀起新一轮追剧热潮。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会越来越近,这样的好剧也会越来越多.


    钱江晚报的评论认为,是因为触中痛点更接通地气赵德汉住在普通的老式居民楼里,狼吞虎咽地吃着普通的炸酱面,水龙头慢慢地往下滴着水,下面一只脸盆正在默默地接着。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每月给乡下老母寄出300元生活费,还要瞒着老婆。谁能想象,这位“作风朴素”的处长,竟是位“亿万富翁”?从他隐秘的豪宅中,搜出了2亿多元人民币,为了清点它们,点钞机都烧坏了三台!正宗的数钱数到点钞机抽筋。 这正是本周爆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开场戏。剧中没有小鲜肉来吸引迷弟迷妹贡献收视率,也没有主演们的绯闻预热炒作,只见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一批老戏骨互相飙戏,收视率貌似已经超越《琅琊榜》,目前豆瓣的评分是8.8分,堪称创造了一个收视奇迹。人人惊呼:该剧尽显真实官场生态,反腐尺度之大,可谓前无“古人”。这简直是中国版的《纸牌屋》啊! 不可否认,拍摄一部严肃敏感又好看的政治题材电视剧,其难度系数远高于其它题材。这次很难得的是,虽然绝大部分观众幷不知道官场是什么样子,但在展示高层官员的日常生活形态时,大家却道:像!像!拍出了大家想象中的样子。也许该剧得益于现实的贴近性,电视剧里讲的故事、塑造的人物、表达的情感等要素,与百姓的生活经验相契合,与他们的道德观念相契合,与他们的爱憎和喜好相契合。一言以蔽之:接地气,看着通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电视机里充斥着各种以小鲜肉、流量明星、玛丽苏为主的青春偶像剧,或者是穿越戏、宫斗戏,靠颜值吸引粉丝,演技白烂不说,剧情也是让人觉得要犯了尴尬癌,要是本身是喜剧也就罢了,可都是正剧啊,为什么能够出现“我爷爷在他八岁的时候就被鬼子杀了”的台词?更有甚者,把一些抗战剧也拍成了时装片“神剧”。真想弱弱地问一下,您头发抹这么多发蜡真是要去打小鬼子吗? 与此同时,现实题材作品在收视率方面却显得有些弱势,偶有《欢乐颂》这样好口碑的作品,也多在收视之争中落于下风。这种怪相,是娱乐至死时代的特征之一,观众的审美趣味变化了,不想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动脑子;一些现实题材,因为投资少成本小,受囿于故事、导演和演员等各种因素,作品没有在现实困境和观众需求的矛盾中找到“痛点”,看起来总是隔了一层,不贴肉,更不贴心,一个字:假! 《人民的名义》就不同了。它除了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外,时间和年代也贴近,语言风格接地气,演员的表演由实力派和老戏骨担当,这在小鲜肉霸屏的当下,俨然成了一股不可多得的荧幕清流。它的成功,可谓“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更值得一说的是它的故事,脱胎于生活,又高于现实。比如电视剧开头戏中的巨贪赵德汉,他的原型就是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 试想,如果不是当初魏鹏远落马爆出了家藏数亿现金的真实故事而家喻户晓,《人民的名义》的编剧周梅森恐怕是极难写出这样的剧本的,所以老话说得好,生活永远比戏剧精彩。我们平淡的生活缺乏缺想象力,如果能看到一个现实中存在、又有距离的人物,他们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重现于屏幕,是不是黑暗中看见一束光的感觉,顿时觉得通气呢。       


    人民日报发表的高伟的文章指出,其匠心之做赢得了青年观众。近期,一部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起广泛关注。该剧一经播出,就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群体的热烈追捧,成为近年来又一部点燃年轻人追剧热情的主旋律电视剧。 在影视剧种类极大丰富的今天,一部电视剧能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幷不那么容易。数据显示,在多屏时代的电视剧观看群体中,年轻人的比重已经高于50%,是绝对的“观剧大户”,如何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已成为主旋律影视作品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前,一些主旋律电视剧在创作中,往往过分强调主流价值的表达,而导致艺术性与观赏性缺失,从而导致年轻人这一“观剧大户”大面积流失。 主流电视剧赢得青年观众,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作品需要对现实有比较高的还原度,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唤起观众强烈的参与感。《人民的名义》热播,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电视剧取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生动实践,基于真实案例进行艺术加工,通过讲述检察官群体在某省查办贪腐案件、维护公平正义的故事,侧记中国政治的发展进程,直面中国官场的矛盾冲突,揭示不良政治生态。电视剧中惊心动魄的反腐画面,和现实中持续推进的反腐败斗争相互呼应,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主旋律电视剧热播,需要在故事的叙述、情感的铺陈上多下功夫。比如,《人民的名义》开篇即以批捕两位贪官为线索展开叙事,主创人员在拍摄中加入动作电影的手法,该追车就追车,该盯梢就盯梢,使得气氛紧张、节奏紧凑。而剧中对于制度与法治反腐的宣扬,经由艺术趣味筛选,避免了呆板的说教;检察官的造型干练英气,增加了更多年轻化的元素,这些内容与表现风格上的年轻化,也拉近了与青年观众的距离。而在演员的选择上,该剧被评为不拼颜值、不拼“咖位”、不抄袭、不用“流量演员”,依靠扎实的剧情,40位实力派演员同台飙戏,也让不少人大呼过瘾。这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让主旋律电视剧赢得年轻人青睐的“标配”。近年来,一系列主旋律电视剧的热播,共同原因就在于遵循生活逻辑对人物进行塑造、深入心灵深处对人性进行挖掘,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主流电视剧人物性格单一、剧情生硬俗套的刻板印象。《亮剑》《潜伏》《北平无战事》等一系列热播电视剧中,主人公的形象一改过去的满脸严肃、不接地气,而是努力呈现他们生动活泼、人之常情的一面。一方面,这些主旋律电视剧的主人公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另一方面,当工作需要时,他们又能只身勇赴、义无反顾。这种基于生活基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再加上生动的细节、丰富的故事,更凸显出真实的艺术张力和崇高之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铁腕反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将这一伟大实践搬上荧屏,进行艺术的再现,把握的是时代脉动,紧扣的是人民心声。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大气磅礴、充满正能量的电视剧,这样的匠心之作也当然能赢得青年观众的点赞。


    美国《侨报》发表的钟海之的文章认为,是因其再现了中国坚定反腐的真实历程。《人民的名义》为何迅速走红?这背后当然有反腐题材告别剧坛10多年后重回荧幕的新鲜原因,但如果反腐情节隔靴搔痒或雷声大雨点小,恐谁也不能保证它能走红。说到底,该剧能以雷霆万钧之势取得口碑和收视双赢,主要取决于两点。 首先,该剧形象再现了中国近些年的反腐历程。十八大以来,中共秉持“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执政理念,掀开了声势浩大的“拍苍蝇”、“打老虎”行动。反腐过程中不留禁区,不设终点,几年下来,拍的“苍蝇”成千上万,倒下的“老虎”多达100多人。正是这样的鲜活题材,给了这部电视剧充分的发挥空间。 事实也是,该剧剧情设置极接地气,里面涉及到了“秘书帮”、“政法帮”等现实官场弊病,也涉及到了官员的双面人生(比如表面上憨厚老实、两袖清风,但家中却藏匿了数亿现金),剧中反腐格局也突破了早年红线,不再局限于省部级、地厅级,而是将腐败官阶上升到了副国级。这种与现实相得益彰的突破敏感、大尺度,自然为该剧增添了绝佳佐料,让其观赏性成倍增加。 其次,该剧满足了中国民众的心理需求。一方面,《人民的名义》可堪比清代的《官场现形记》,它通过有血有肉的形象、心理、语言等描写,将官职高低有别、权势大小不同的贪官精致地刻画出来,进而为观众现出官场生态一隅。相较反腐文字报道和反腐纪录片,通过艺术手法展现出来的反腐电视剧,则能更灵活更形象地展现官员畸形心理,也能更好满足民众对官场生态另一面的猎奇。 从古至今,中国民众都对腐败深恶痛绝。因为腐败背后,是官员鱼肉乡里,是百姓民不聊生。腐败官员身陷囹圄,素来让人大快人心。在恢恢法网面前,一个个招权纳贿的贪官污吏,无论多么奸狡诡谲,任其多么巧舌如簧,都得到了应有惩戒。在剧中,“莫伸手,伸手必被抓”的铮铮誓言得到兑现,因果报应的价值信条得到印证,民众的反腐呼声也得到了充分的回应。


     环球时报的评论员文章认为,是因其开拓了创作空间,展示了政治善意。在这部电视剧里,腐败官员高至副国级,这对过去的反腐剧和反腐小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透露,他这样写没有遇到外部障碍,反而受到鼓励。这部反腐剧得以拍摄完成幷与观众见面,显然借助了国家现实反腐败事业的强劲东风。 看了电视剧的人大多点了赞,认为它真实,有故事,情节跌宕,吸引人。也就是说这不是一部说教剧,而是很成功的艺术作品,它做了政治题材上的突破,同时在艺术上也有高度。 中国影视作品的题材范围比较狭小,因此催生出大量“抗日神剧”,对此大家都有些意见。关于“禁区太多”的原因,一些创作者抱怨管理部门“卡得太严了”。久而久之,很多创作者干脆不碰敏感题材了,投资者也怕拍出来播不出去,索性不投了,从而形成了消极的“自我审查”怪圈。然而《我不是潘金莲》很深地触及了上访,《人民的名义》又把反腐剧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两个例子证明了影视创作还是有空间的,但那些空间需要勇敢者去探索,去撑出来,也需要借助智慧去撬动。现行管理体制决非“密不透风”,有洞见的思想和繁荣影视创作的热情是这个社会欢迎的,也往往是管理者乐见的,因此它们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中国的影视创作早晚要问鼎世界最高水平,这是时代的呼唤。没有影视创作繁荣的中国崛起是无法想象的。而目前中国影视的敏感区域相对比较多又是现实,逐渐化解那些敏感区域应是必由之路,相信这既是影视市场的需求,也是体制的愿望。 当一种临时的敏感被固化为“长期禁区”时,它很可能幷非“政策”的原意,很多误解、惰性的相互叠加最终导致了“谁都不碰”局面的出现。我们需要打破这种局面的动力。这种动力的决定性要素大概有两个,一是立场,二是智慧。《人民的名义》和《我不是潘金莲》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创作者对这个社会一目了然的政治善意。两部作品都不是为了否定这个时代,不是要“黑”我们的国家,它们展示和揭露问题,都是为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作品最终传递出来的不是沮丧和仇恨,而是正义和希望,是创作者的诚恳。 有人怀疑,这种作品能够问世,是因为作者幸运地拿到了“尚方宝剑”。而《人民的名义》导演李路明确表示他们没有。相信冯小刚的剧组同样没有。成功的突破都要得益于操作的准确,要能与国家的政治脉搏协调共振,同时能把握“度”的分寸,充分调动支持突破的体制性力量。 《人民的名义》和《我不是潘金莲》这种突破是影视创作全链条、包括监管部门的共同成就。这样的互动会培育出一些积极性和责任感,这样的突破再多几个,整个行业的信心就有可能焕然一新,创造新局面的热情或许会争相喷涌。 相关体制是重要元素,但把所有问题都归于体制,这个逻辑同样会有问题。苏联时期出过很有影响的文学艺术和电影作品,到了俄罗斯时期,管理上“松多了”,但俄罗斯出了什么好作品吗?还有,伊朗管得很严,但伊朗的影视作品屡屡获得世界级大奖。 尽量拓宽影视创作的题材,幷且让这一切在中国国家道路的框架下不断丰满起来,形成文艺创作与政治正确的良性循环,这是中国社会必须认真补上的一课。不过了这一关的现代中国将是不完整的,而为完成这一实践做出了贡献的编剧和导演们,以及与他们良性互动的管理人员,都非常值得社会的尊敬。


相关阅读:

评论:

关闭窗口
此处显示新 Div 标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