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 百度
  • Google

道德重建

首页 > 中国治理 > 国家治理 > 道德重建

是什么裹挟了众人的道德判断?

作者:吴锦祥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年12月05日

本站发布:2011年12月05日

点击率:903次


  一个多月前,上海三门路上发生了一起蹊跷的死亡事件。死者是一个57岁的妇女。事发时她正倒在大润发超市杨浦店的班车旁。班车驾驶员发现后立即报警并陪同送医院,次日该妇女死亡。

  围绕着这位妇女是怎样摔倒的,驾驶员、乘客和路人说法不一:驾驶员称是从后视镜里发现了车旁地面上的妇女,便及时下车施救。乘客和路人则有说是该妇女自己倒下,与班车驾驶员无关;有说妇女是从班车上下来的,由于是最后一个慢了些,车子已启动,不慎摔倒在地。死者家属要求彻查,弄清真相。驾驶员满腹委屈,借助媒体要求寻找目击者。他信誓旦旦地表示;“希望热心市民帮帮我,我不求别人说我见义勇为,我只想还自己一个清白。”

  此事迅速在网上传播,微博“大润发班车司机好心救人却被指肇事,无人证明”,被上万名网友转发、热议,并发起了帮助大润发班车司机寻找目击证人的声援行动,媒体也及时跟进报道和声援。上海杨浦警方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专案组介入调查。一方面在相关场所贴出寻找目击证人的告示,一方面调阅了现场监控资料,对驾驶员的四次谈话笔录和报警电话进行分析,最后在两名事发现场的关键目击者的指证下事实真相得以浮出水面:驾驶员在车门未关闭的情况下违规行驶,造成妇女摔下后死亡。日前上海杨浦警方决定,将以涉嫌交通肇事罪追究驾驶员的刑事责任。(注1)

  一起纷纷扬扬的大润发班车“搀扶门”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明明是违规肇事致人死亡,却谎称主动下车施救;本该背负着道德的十字架,却头顶着“见义勇为”的光环,当警方对驾驶员质询时,对方的回答让人始料不及:围观人群和网民、媒体的声援给了他误导,于是就顺水推舟隐瞒了关键事实。

  驾驶员的托辞难以成立,但网民与媒体一边倒地认定驾驶员“见义勇为”使其报着侥幸心理,也有了面对公众罔顾事实、公然撒谎的底气,是不争的事实。网民与媒体又该承担哪些责任,如何反思呢?秉持正义,弘扬爱心,扶助弱者,惩恶扬善,是国人的美德,也是另一种见义勇为,只是“善”和“义”都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离开了基本的事实就走向了反面。如若上海杨浦警方没有做深入细致和慎密的调查工作,且两位关键目击者未能被找到,最后的结论也许很难认定,但舆论上已经占了“驾驶员见义勇为”上风,甚或还会被称为上海版“彭宇案”,“彭宇案”第N等,这对死者意味着什么,对死者家属意味着什么?遑论善良和爱心,连公平和正义都谈不上!

  这个案例本该划上句号,但我们需要探究的是为什么网民与媒体会缺乏理性,是什么迷失了众人的道德判断?事情都没弄清楚就“热血沸腾”、伸张正义,还搞得轰轰烈烈,颇有声势,到头来被事实打了耳光,让人耻笑。相信参与者不会都是嘴上无毛的“愣头青”。

  就在两个月前,温州发生了一起驾车小伙因停车发生纠葛并误伤婴儿、行人事,原本是一件普通的纠纷,但由于传言驾车小伙声称“我爸是市长”而演变成上千人的“围堵大戏”,从深夜至凌晨5个小时,造成很大的影响。事实上驾车小伙父亲并非市长,而是一个企业主;小伙也未曾说过“我爸是市长”的话,记者仔细询问现场群众,均称传说,没有一个为亲耳听到。(注2)

  我们的社会需要“热血”,也需要理性。因为有了“我爸是李刚”,所以碰到类似事例就理所当然地扯到“官二代”;因为有了“彭宇案”,所以以为老人大都“老糊涂”、“恩将仇报”,而认定另一方是“见义勇为”。我们的神经是否太敏感、太脆弱了;我们的大脑是否太会联想、太容易盲从。有些事情其实并不复杂,但许多人等不到调查结论下来,没耐心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思考,就先入为主地发表“高见”,就跟着别人后面人云亦云,结果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普通的事情严重化,事情演变为“事件”,还以为很“仗义”,甚至很神圣,最终被事实所耍弄。

  敏感、脆弱、盲从和情绪感染,是造成诸多尴尬事件的重要因素。我们过去已吃过不少亏,“文革”中的教训尤为惨痛,当然与现在的不一样,却有相似之处。现在的我们,是否应该成熟起来了?

  (注1):引自《新闻晨报》、《时代报》2011.11.24

  (注2):引自《新闻晨报》2011.9.20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相关阅读:

评论:

关闭窗口
此处显示新 Div 标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