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 百度
  • Google

互联网治理

首页 > 中国治理 > 专项治理 > 互联网治理

钟严:抽成过高,滴滴如此“内卷”为哪般

作者:钟严

来源:凤凰网政能亮

来源日期:2021年05月11日

本站发布:2021年05月11日

点击率:343次


5月8日,#滴滴回应网约车抽成质疑#登上微博热搜。日前,滴滴在其官微发布声明,回应近期公众对于其“抽成过高”、“抽成规则不透明”等问题的质疑。滴滴表示,虚心接受公众批评,将持续推进公开透明。

政能亮丨抽成过高,滴滴如此“内卷”为哪般

网约车在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陷入与消费者和网约车司机的内卷中。最近新华社报道,网约车平台对司机的抽成比例明显趋高,少则20-25%,经常35%左右,最高甚至达到50%。消费者则抱怨网约车的出行价格越来越贵,之前十几元就可享受的服务,现在要20多元,与出租车在价格上的竞争性显著下降,细心的消费者发现,网约车司机计价表上的金额与消费者支付的金额并不一致。一个数字化便民出行平台,司机与消费者同时抱怨,确实值得反思。

常识而言,网约车平台与司机的收益分配比例是契约性市场行为,双方纠纷也属于正常的商事争议,但若一种新商业生态演化的越来越内卷化,则需要拷问的是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这是作为盈利组织的企业最基础的社会责任。

毕竟,网约车平台曾经打拼市场,是带着打破传统出租车市场的内卷交易而为市场接受,如网约车司机不再需要像出租车司机向出租车公司缴份子钱,也为司机降低了获客成本。网约车平台如同网约车司机招揽生意的眼睛,使其不需要如传统出租车司机在马路上招揽生意,但网约车平台为网约车司机提供的服务难以有效降低消费者的出行成本,那么网约车平台的服务实际就是需要消费者额外支付的一笔服务费。

这从商业模式上就会出现出行服务费用的内卷式分配,即若消费者出行费用保持稳定,网约车司机与网约车平台就需对消费者出行费用进行内卷式分配,谁分的多,谁分的少,就会争议不断;或者网约车平台需通过不断增加消费者的出行支出,来平衡其与网约车司机的收益分配比例,也就是网约车涨价了。当前消费者抱怨出行费用越来越高,网约车司机抱怨实际收益分配比例越来越低,侧面反映网约车平台提供的出行便利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值得反思。

其实,网约车平台滑入这种内卷化的交易分配模式,本质上看是流量经济面临的不经济问题,在商业上缺乏可持续性,因为其创造的价值并未有效带来消费者剩余和司机盈余(即让消费者体会到出行成本下降,让司机感受到收入增加),反而让各方感觉吃亏了、越来越不划算了。

这方面,不仅是网约车平台,各种平台化经济都存在类似问题,如订餐外卖平台,消费者发现通过订餐平台消费与直接去店面消费的价格要高,高出的部分价格是骑手和平台的收入来源之一。显然,这种现象反映越来越多的平台经济并没有真正有效降低消费者支出费用,反而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费用,或者平台提供的服务为消费者带来的便利收益不足以覆盖消费者的新增消费费用。

当前作为双边市场的很多平台经济,普遍采取的就是通过大量补贴低价倾销揽客,获取庞大流量,培养消费者的新消费服务方式的黏度后,通过各种变相手段收取费用薅消费者羊毛,即平台将流量作为圈养起来的韭菜。正所谓,免费不一定便宜,补贴不一定好受用,对消费者和司机而言更像是营造的一场“火鸡效应”——消费者和司机曾经从平台占到的便宜,最后连本带利都可能还回去了。

典型的就是滴滴,2018年全年巨亏109亿元,其中给司机补贴方面的投入共计113亿元,这种不惜巨亏补贴司机,就是希望通过激发司机的出行供给服务行为黏住司机,并通过网约车司机捕获更多消费者,实现花钱买流量。

而根据诺奖得主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消费者在安排不同消费都有相应的心理账户,每月满足出行的费用不会挪用到其他消费场景,如消费者预算每月的出行费用后,如果出现超额了就会在下一月压缩相关费用,而不会挤占其他消费费用。这使得如滴滴等平台经济,必须在其平台上拓展更多消费场景进行流量变现,否则通过巨额补贴圈起来的流量就会变成数字资产不良化。

进一步说,网约车平台为何出现内卷分配,在其培育的双边市场中让网约车司机不满意,也让消费者不满意?大致有两个可信解释:一是其提供的服务无法通过降低人们的出行费用中获得商业上的收益,一是消费者对网约车平台的认知固化,消费者不愿意在网约车平台进行其他消费服务,导致其可拓展的消费场景有限,从而只能通过在双边市场的强势地位分食网约车司机的收入盈余和消费者的消费剩余。

这可能是当下大量平台经济频繁出现内卷式交易的深层原因,这种衍生而出的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流量捆绑和服务绑定,很难说是一种创造性破坏,更像是一种商业生态化服务绑定,成为垄断服务供给者。

对于平台经济,一旦转轨内卷化交易,最终摆脱不了数字资产不良化。那些花费巨额补贴网络到的流量资源,在商业应用场景无法可持续进行边际成本扩张,就会变成数字不良资产,要么成为包袱,要么展开杀熟和“割韭菜”,进而在时间的推演下成为商业上的弃子,成为商业和社会纠纷的搅拌机。

可见,很多时候通过巨资圈起来的流量不一定是资源,很可能是一筐的泥沙。如今在各大平台搞起来的直播带货等,看似新潮,其实一个个的直播,一个个的算法,都是一把把镰刀。殊不知,收割机总是乔装打扮成一个个小萝莉,让你幸福地进入圈套,变成负和交易。如果看到有平台出现这种内卷式负和交易,那么可以说出现了数字不良资产的征兆了。

总之,当前网约车平台通过各种格式合同和不完备契约,不断探索与网约车司机分成的比重,不断通过提价探寻消费者愿意为出行支付的边际费用,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不仅暴露了其在经济上缺乏可行性,而且在社会责任上也是不道德的。

为此,有效规范网约车平台等在双边市场动用其强势议价能力和独占地位,有必要在平台经济引入集体诉讼、辩方举证等制度,维护各市场主体在商业活动中的权益对等地位,护航平台经济健康成长。(作者钟严系政邦智库研究员)


相关阅读:

评论:

关闭窗口
此处显示新 Div 标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