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招呼”式的检查,很难真正检验一个城市创建活动取得的实际成效。试想,如果检查者采取不打招呼、明察暗访、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迎检者就不可能搞临时突击,就必须出实策动真招,就必然会真抓实创。
有些地方为了创建文明城市,对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新华社记者 赵颖全/图)
早上去赶早市,急匆匆步行3公里,到后却发现原本车水马龙的市场竟没有一个摊位,只有稀稀寥寥一些同我一样去逛早市的人。打问方知,原来为迎接“创城”检查,城市管理部门暂时关停了早市。
所谓“创城”,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简称,该活动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中国大陆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不仅代表一个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也反映了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能贴上文明城市的标签,如同获得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无疑是一种政绩、一个显绩。因此,各地政府对“创城”工作无不予以高度重视,不惜投入巨大的精力、人力和财力,力争获此殊荣。
毋庸置疑,开展“创城”活动的初衷,是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水平上档次,促进城市居民文明意识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进而实现“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的愿景。然而在一些地方,“创城”活动中的某些做法却让人感到很不对味。
早市取消了,临街门脸关门了,小吃摊停业了,推车的小贩撵跑了,遛狗得拴绳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严防死守的城管;红绿灯路口,交警、协警、志愿者,严抓细管;环卫工人更是严阵以待,全天候值守,不放过一个烟头、一片落叶;大大小小单位门口都实行“三包”,机关单位派人协助巡查、监管,分段负责……那阵仗,如临大敌。凡这般情景出现,不用问,一定是又到了“创城”的关键节点。
不过检查一过,检查组一走,就又“涛声依旧”,常态依然:早市照常开设,小摊随处可见,单车随意闯行,遛狗不用拴绳……“创城”如同“创可贴”,只是暂时包扎一下城市“流血的创口”;“创城”如同“遮羞布”,只是为裸露着的皇帝穿上件“皇帝的新衣”;“创城”的功夫全用在了应付检查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玩一些花拳绣腿的假把式。如此“创城”,不仅不能“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不仅难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反而为人民群众所诟病。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笔者以为,造成这种局面,既有检查者的原因,也有被检查者的原因。对于检查者来说,“打招呼”式的检查,很难真正检验一个城市创建活动取得的实际成效。试想,如果检查者采取不打招呼、明察暗访、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迎检者就不可能搞临时突击,就必须出实策动真招,就必然会真抓实创。而对于迎检者来说,靠临时突击就能粉饰太平,靠做表面文章就能应付检查,就大可不必在“创城”上下真功夫、苦功夫。这其中,既有官僚主义的影子,又有形式主义在作祟。
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月21日,他在甘肃考察时再次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利民工程、实事工程,而不是只为了获得一个称号,更不能搞成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只有扎扎实实、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不懈,才能真正克除顽疾,形成良性、长效机制,才能真正无愧于文明城市的称号。
(作者为军队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