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介绍 > 读编往来 > 我们一同走过 > 高人之见
《我读老子及其<道德经>》之八
该说说老子之道了。
老子《道德经》上、下两篇共81章,37章论“道”,44章论“德”。需要指出的是,此“道”“德”,非彼道德也——不是指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诸如遵纪、守法、诚信、爱岗、敬业、尊师、敬老、爱幼、文明、礼貌、讲卫生、不随地吐痰,过去还有不随地那什么云云那套日常行为规范的道德。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灵魂,核心,纲领,只有全面认识并弄清其含义,才能理解《道德经》,才能读懂老子。
《道德经》开篇第1章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强调“常道”乃是世上不可言说的永恒之道。对此,古今注家均无异议。
但下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则有两解:一是王弼主张的在“无名”和“有名”之后断句;二是始于王安石的在“无”和“有”之后断句,陈鼓应林语堂都认同后者。
两种断法各有道理,都说得通。我赞成王弼。
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由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单句组成的复句,如果仅从形式上将两句视为对称的并列关系,便把“道”和“名”强拆开了。其实,两者有着逻辑关系密不可分:由于“常道”不可言说,所以就不可命名因而就“无名”,也就是“无”了,而这个“无名”的“常道”,正是老子所谓宇宙中永恒的、根本的、大“道”。这一点,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补充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看到了吧,老子并没把“道”与“名”分开!
这么解读,便与第二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缝衔接顺理成章,不显得突兀了:无名的常道,乃是天地形成的本始;而具有了名称的天与地,则是生成万物的母体——简言之,就是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这话也是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具体化。如此,一条完整的创世链条形成。
看来,老子,还有有神论的基督教上帝,中国的神话人物盘古氏,都把开天辟地作为了创世的第一要务,可谓是“人神所见略同”了。这说明了天地的重要:有了天,便有了日月星,有了地,便有了水火风,加上空气阳光雨露,万物便滋生繁衍起来。如此说来,这个“万物”,当然不包括山川江河,地下矿藏,以及其它所有无生命之物了。因为它们在天与地分离的那一刻,便作为与天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是既有的客观存在,似乎还是专供生命繁衍的存在。那么,“万物”也当然是指从微生物到动、植物的所有鲜活生命——那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山花烂漫莺歌燕舞还有虎啸猿啼,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风吹草低现牛羊”,是“喜看稻菽千重浪”……但主角则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人类,他们才是最亮丽的景观。离开人,一切全无意义。
《道德经》里,“道”被提到多次,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含义,譬如——
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的概念伴之出现)。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4章 道冲(虚),而(但)用之或不盈(不会穷竭)。渊兮(深啊),似万物之宗(主宰);……湛兮(幽隐不可见啊),似或存(似乎又确实存在)。吾不知谁之子,象(出现在)帝(天帝)之先。
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摸)之不得(不着),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追究或思议),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光明),其下不昧(暗昧),绳绳兮(纷纭不绝)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若有若无,闪闪烁烁)。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21章 孔(大)“德”之容(样态),惟“道”是从(“德”从属、附于“道”,随“道”转移,是“道”的体现,两者互为表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形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实物)。窈兮冥兮(深远暗昧),其中有精(生命的精华,原质)。其精甚真(真实),其中有信(可信)。
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无声)兮寥(无形)兮,独立而不改,周行(循环运动)而不殆(停止),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没有边际,无所不包)。大曰(而)逝(运行不息),逝曰(则)远(达到遥远),远(到极致)曰(则)反(返回原点)。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取法)地,地法(取法)天,天法(取法)道,道法(法则)自然(道的性质或曰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无物可以作为道的取法对象)。
第40章 反(循环往复)者“道”之动(运动);弱(柔弱)者“道”之用(作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77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好像拉弓一样)!(弦位)高者抑(压低)之,下(低了)者举(升高)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这些话,可以归纳出老子的以下观点。
一,“道”是一种存在。虽然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似乎空洞虚无,实则是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形,是真实可信的存在;而且它“象帝之先”“先天地生”,是宇宙中最先始的存在。
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说“道”特立独行,没有力量能够改变它;它永不停息地运动着,不会穷竭。
三,“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宗”“为天下母”。
四,万事万物乃是对立的统一,相反相成,因此,“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促使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回到原点,这是“道”的运行规律,第58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便具有转化的可能。
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道”的原则。
六,“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是“道”的体现。
以上六条,便是老子“道”与“德”的含义,老子哲学思想的要点——用时髦的话说就是,“道”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推动着世上万事万物按它设定的程序,如同人的“出生入死”(第50章语),从无到有、再回到无,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老子之道无法、也没必要验证,证实和证伪都无意义。我们不妨姑妄听之,探讨一下他何以苦思冥想出这么一个“大道”,他想让人明白什么。